星期六, 1月 05, 2013
[[ 黑 卡 匣 不 給 不 再 憂 鬱 之 女 孩 ]] Memoryhouse "The Slideshow Effect 幻 燈 片 效 應" The Shins "Simple Song 簡 單 的 歌"
▅ 黑 卡 匣 不 給 不 再 憂 鬱 的 女 孩
Black Tape but not For A no longer Blue Girl
2012 年時候 有位過去的媒體大亨 出席一場活動 被問到對於時下音樂產業看法 他的回應是: 現在要他經營唱片公司 他寧願去死。 言談中 並沒有著墨音樂工業 當前因為數位產生的生態改變; 他提出的是過去的 M T V 台 和 排行榜的運作。 當然 他是以流行音樂的眼光 看待這件事情, 他提到過去有 MTV台的運作 配合排行榜 才有好商機。
其實我揣摩他的話好久 想要釐清 MTV台 這麼重要嗎? 後來我給自己的答案 是收視習慣的改變; 過去人們被迫 媒體放送什麼 就接受什麼, 沒有太多選擇。 今天 收視習慣改變 人們主動的找著 想看 想聽什麼 傳媒勢力相對被動。 這是對於流行音樂帶來的影響, 但 連帶影響創作音樂嗎? 不管什麼時候 創作音樂多是需要人專心尋找的呀..
然後我在 N M E 讀者互動的介面 讀到下面一段話 這段話資料我有留下 用原文 po上:
The likes of Y o uT u b e, S p o t i f y and M y S p a c e before it made music instant and it's made us spoilt for choice. Years ago (pre-N a p s t e r), the only way I could hear my favourite band was by buying a C D and listening to it. I could afford maybe 4-5 CDs a month MAX. If I bought a CD but was disappointed, I would still listen to it and force myself to find the good in it. Because it was all I had and something that was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n there was r a d i o where you'd hear a band once and then hear nothing until the next time they were played or the next time they played a gig in your hometown. The excitement came from that.
In this day and age, you can judge a band within two minutes. 1) Listen to them on YouTube or Spotify 2) G o o g l e them and read what tastemakers make of them. 3) If you make it that far and are still interested, you'll look at their F a c e b o o k/T w i t t e r pages and see what they're like as people. By that stage, your opinion will be formed. If a band doesn't please you within 30 seconds, chances are you won't come back. You'll move on to the next artist. And the next.
How do artists shine through in a world as judgmental as that?
這話說的 還是時下聽音樂的人 尋找音樂的初衷, 只是選擇變多了 似乎有無所適從之虞.. 或人開始分心。
由這麼看來 解釋我認為 2 0 1 2 年的音樂影音 為什麼沒2011年的精彩; 關鍵應該會落在: 究竟什麼能抓住時下使用網路的人注意的眼光。
下面寫另種音樂影音: 樂迷做出來的音樂影音。 這還分很多層次 過濾掉由藝人號召樂迷創作影音 選出官方版的那種 還有兩種。
其中一種 就是收訊時只有聲音 畫面並不重要。 這可以拿來回應: 若存疑 音樂 不就音樂本身就好 何必須要畫面來欣賞的 這個一直以來都有的問題。 時下 YouTube上 樂迷不管基於何種出發點 上傳的音樂檔案 多屬於此類。
這裡要提出 P r o j e k t Records 的老闆 Sam Rosenthal。 對於我 ‘過去的'他的團 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 「憂 鬱 女 孩 的 黑 卡 匣」 陪我度過青春期不知多少登高樓說愁的夜 當滾石魔岩拿這廠牌代理 這團是我在推廣; 文字上 我也覺得我寫出了 若我想藉音樂書寫 能寫出的 那樣的東西了。 雖然這團’後來’女大十八變 現在我連看封面 雙手都會顫抖; 但 無損我 把最好的過去 收進記憶的閣樓。 但曾幾何時 這閣樓要搖搖欲墜.. 因為我收到 Sam兩次寫信給我。
關於他個人 對於時下音樂市場生態的見解 想像不到 網路很容易搜尋到他這家小老闆的言論.. 和廠牌諸如: S u b P o p 的開放相反, 他是反對樂迷藉由收聽介面來’平白’得到音樂資源的人。 當我在舊的水管帳號 他寫信來問我 po他的團的音樂檔, 用意為何? 我心裡的對白 自然是: 和人分享呀.. 不然還能幹嘛。 但我按耐不住 過去日子對於他的音樂對於我縈繞的意義 我回寫一封感情洋溢的信 然後覺得這個人很討厭 寧願回去聽也是開放的 4 A D 也不想理小家子的他
在我的新帳號 看不到 「憂鬱女孩的黑卡匣」了, 天! 我又收到他寫信給我 這次他管到 Steve Roach。 這次來信顯得很客氣很制式 請我拿掉那支音樂檔 他並說: projekt有自己的頻道 希望提供聽音樂的人 更正確的廠牌資訊。
OK 你要在自己的頻道 經營音樂影音 聽起來很好呀! 我把那支拿掉後 等著去看你頻道有啥。 我心裡的對白其實是: 見鬼 你要提供怎樣的影音給人呀?
這裡就要提出另一種的樂迷創作影音。 小小世界這麼大 癡情的愛樂人到處有 蠢蠢的做出他的禮讚 成果好看得不得了; 雖然是素人創作 但網路連結來連結去 人在找的 就是這層交流呀! 2012年8月時候 我寫了一篇「七 的 夢」 用七支 Y o u T u b e上找到的 Steve Roach影音; 現在 謝謝 Sam 都不見啦! 包括很經典的 Living The Dream, 而他跑 D a i l y M o t i o n去棲身
但這些素材- 音樂 畫面 時下都是有版權保護在背後撐腰。 蠢蠢的樂迷 花在愛的音樂上包裝的時間 在這個時間點看來 並無意多慮 是否自己將成為版權屏障下的烈士 而看似是無意義與浪費時間.. 除非過個一百年.. 一百年後..
..over the 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s dead body, or say: Sam’s.
The Shins 這支 是2012年 樂迷做出來 ’自創’的代表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