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11, 2009

Ladies & Gentlemen, Welcome New Mozart _ M22 series (Salzburger Festspiele 2006) _ an Essay on Music ε Art _ 新 莫 札 特 [ 藝 術 篇 ]

ɱLe nozze di Figaro, ossia la folle giornata, K. 492, 1786
The Marriage of Figaro or the Day of Madness, 費加洛的婚禮


.
要人類文明還有那麼一天, 音樂上,這些名字永遠會被人反覆提及: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21 Mar. 1685– 28 Jul. 1750)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 Dez. 1770- 26. Mär. 1827)
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31 Jan. 1797– 19 Nov. 1828)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7 May 1840– 6 Nov. 1893)
‧ ‧

但沒有一個名字,像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27 Januar 1756 in Salzburg- 5 Dezember 1791 in Wien) 一般
這麼被人樂意提起。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 384, 1782
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 後宮誘逃
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es, K. 35, 1767
Apollo et Hyacinthus, K. 38, 1767


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 K. 527, 1787
The Rake Punish'd, or Don Giovanni
Die Zauberflöte, K. 620, 1791
The Magic Flute, 魔笛



Mozart 這名字,
對人們代表了許多意涵:
他是人類音樂文明的珍貴資產,他是天賦異稟的音樂神童,
他的故事哀傷,他的音樂樂觀,
他的音樂不只為王公侯爵而作,他的音樂亦詼諧譏評、
亦天真童趣。
他的音樂不講深奧道理,他是老少咸宜的音樂家,
他的一生,是小夫妻恩愛卻舉債的寫照,
他是當今音樂消費時代美好的一面,
他是不該屬於這個世界的早逝天才‧‧

Mozart 是誰?
隱身在他寫的樂譜背後,留下所謂「他的音樂」,
一代接一代的被人反覆詮釋
想知道他是誰?
不會比知道台上唱他歌、演奏他音樂的人是誰,來得清楚。

上沒有一種藝術創作,比音樂仰賴科技,來得更讓人困惑:
在法國 Chauvet 山洞發現史前 (c. 32,000 BC) 彩繪塗鴉,我們稱為繪畫;
在死海附近發現史前 (ca. 250- 68 BC) 聖經手稿,我們稱為文學;
史前不是沒有音樂,但甚麼是史前音樂?

人類在九世紀以 紐姆樂譜「Neumes」開始記錄音樂以後,音樂才以符號,輾轉流傳。
說輾轉,因為這些作曲家寫的符號,無非要經過詮釋,才是聽到的樂音。
無形的音樂,在人類歷史上,直到十九世紀尾聲,首有錄音設備 之前
從來就無法以任何形式,以”聲音”的原貌留存下來。


Mozart 的音樂亦如是,
一代接一代的被人反覆詮釋;
哪一種詮釋,才是 Mozart 的音樂?
我們聽的,是莫扎特的音樂?還是演奏家的莫札特?
問任何人,不會比問 Mozart 本人清楚。

只要人類音樂文明還有那麼一天,注定聽不到永遠被人反覆提及的這些音樂家的
音樂原貌,而永遠地被人積極反覆詮釋:
沒有一位音樂家,
像 Mozart 這般,
這麼被人樂意重複上演。
.
2oo6 年,是 Mozart 冥誕 250 周年,音樂市場的盛況,比不上 1991 年熱鬧。
I99I 年, 是 Mozart 逝世 200 周年,音樂市場的盛況,並非這個日子在歷史的時刻中顯得特別,而是因為 C D
1991 年碰到人類史上,CD 首度的市場普及,
想像當時的盛況:
__長久以來,愛樂人的音樂收藏,剛可以擺脫 卡拉楊 Herbert von Karajan 所謂的「煤氣燈時代」。這些音樂製品,從二十世紀初,1909 年,首度有 柴可夫斯基 的錄音 (胡桃鉗 組曲Nutcracker Suite) 以來,一直以黑膠唱片的方式被留存。黑膠唱片不是不好,不好在於它難收藏─ 跳針、爆音,愛樂人要概括承受;洗唱片要像呵護嬰孩不分日夜不得懈怠。__
當愛樂人站在歷史的門檻,見證了音樂音質可以永恆璀璨如鑽石,起而效尤,投入一項全新的音樂產品戰局:CD,這一開始的市場盛況,會多麼振奮人心!

Mozart 逝世 200 周年,就剛好卡位在這時間點上。加上他是人們最樂意提及的作曲家,當時各家古典廠牌均趁勢炒熱市場戰況,Deutsche Grammophon 的展示架是一張 Mozart 的肖像,這幅肖像要由 25張 CDs 拼圖;Philips Classics 最為積極,大手筆推出 Mozart 全集!首度發在古典樂界的這位音樂家- Mozart 身上。意謂人類史上第一次,藉由音樂製品,可以全觀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作品的一生。Mozart 一生作品超過 600 部,包裝成 CDs ,全套共 180 張。

2006 年音樂市場的萎靡,理由不難想像。起於數位錄音產品過多的氾濫,終於數位音樂檔案資源分享的快捷。如同流行樂壇的歌手轉往表演場地開發,改以音樂現場的欣賞,給予音樂欣賞票價;2006 年, Mozart 冥誕 250 周年,有 薩爾茲堡音樂節 Salzburger Festspiele,上演 Mozart全部 22 齣歌劇。而且,這裡面的詮釋,是跨時代的‧‧

Mozart 身處 1756 到 1791 年, 十八世紀後半,是王公侯爵的時代。他的音樂若有取悅的對像,是為貴族而作。想像中,他歌劇音樂的原貌,該是穿上十八世紀豪華的服裝,在舞台上高歌,並表演著,如同我們對大多數歌劇藝術的既定印象一樣。

Salzburger Festspiele 2oo6 年全 22 齣 Mozart 歌劇,音樂是 莫扎特,畫面多不是 莫扎特。光看畫面,愛樂人很難聯想到 莫扎特。更何況,原本 莫扎特 在劇情的編排,可以完全因為訴求被修改,改為一齣當代悲喜劇;配合尖端光影科技,舞台佈置多以實驗的藝術樣貌呈現。

Idomeneo, re di Creta ossia Ilia e Idamante, K. 366, 1781
Idomeneo, King of Crete, or, Ilia and Idamante
Così fan tutte, ossia La scuola degli amanti, K. 588, 1789
Thus Do They All, or The School For Lovers. 女人皆如是

La clemenza di Tito, K. 621. 1791
The Clemency of Titus, 狄托王的仁慈
Lucio Silla, K. 135, 1772


.
M22 這 22 齣 Mozart 歌劇中:
.

_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的婚禮,是最受歡迎的一部。主要因為焦點在女高音- 蘇俄人,入籍奧地利 的 Anna Netrebko (18 Sep. 1971- ) 身上;指揮是 奧地利 的 Nikolaus Harnoncourt (6 Dec. 1929 Berlin- )
.
_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後宮誘逃,受爭議的一部。莫扎特原譜安排的土耳期宮殿,改為現代的家庭場景,主角關係亦重新洗牌,變成一隻魔鬼周旋在兩對夫妻之間,現代小家庭面對的婚姻危機,劇中火辣呈現。歌劇一開始的表演者以全裸出場。
.
_Apollo et Hyacinthus 阿波羅與海辛瑟斯,(說的即是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和他愛人的故事。海辛瑟斯 死後化身 風信子 Hyacinthus Tourn. ex L.),評價很高的一部。此為 莫扎特 12歲未滿,寫出的第二部歌劇。
.
_La clemenza di Tito 狄托王的仁慈,是包裝在 M22 系列全套的 DVDs 當中,不是錄製於 2006 Salzburger Festspiele 的 莫札特 歌劇。錄製於 2003 年,場景亦是現代化的設計。這唯一一部的廠牌為 TDK Classics
.
_Bastien und Bastienne K. 50, 1768,莫扎特 12歲時,寫出的第三部歌劇。全劇以木偶戲演出。
.
_Betulia Liberata K 118, 1771,是齣神劇。

.
把過去的歌劇藝術,舞台及劇情以現代化方式呈現,2006 年 Salzburger Festspiele 的 Mozart 製作並非首例。在 1976 年的 拜魯特音樂節 Bayreuth Festival 100 周年,場景就從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22 May 1813– 13 Feb. 1883) 刻畫的歐洲神話世界,變為工業革命的時代故事。當時的指揮,為法國當代作曲家:Pierre Boulez (26 Mar. 1925- )。
像 Mozart 這般,生平全套歌劇以嶄新的時代意義詮釋,綜觀古今,他還是第一位─ 沒有一位音樂家,
像 Mozart 這般,這麼被人樂意重複上演。
M22 除了說著這是ㄧ套 莫札特歌劇全,亦有寄望人類 22 世紀音樂藝術的旨趣。

.
Mozart 是誰?
不會比知道詮釋他音樂的人是誰來得清楚;
甚麼是 Mozart 的音樂?
‧‧我們在說的,是被詮釋過的音樂。



‧‧果我們面對音樂藝術,過去的音樂藝術,習於接受它是被詮釋的藝術
面對繪畫,面對文學,
是否會有不同?創作的人,全都沒隱於作品身後,
創作以自身之姿,決定自己日後生命的去處;
我們詮釋音樂、解釋繪畫、理解文學,這當中
一代接一代欣賞的人類,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夢境,

這 被 解 釋 過 的 真 正 夢 幻 ,
亦 人 類 夢 見 過 美 的 面 目 。


.
word∫ ε the Le nozze di ʄigaro photo ©2oo9 ʝero ʃmith.朱 , 朱 覲 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