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usic Baroque: Ba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usic Baroque: Ba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一, 1月 21, 2013

♪ 音 樂 的 奉 獻 Muʂikaliʂcheʂ Opfeʀ BWV I O 7 9 , I 7 4 7 - Violenʂ 小 提 琴 , 半 音 階 Chʀomaticʂ and Memoʀyhouʂe 回 憶 屋

ƒ b



---- 音 樂 奉 獻 ----
M u ʂ i k a l i ʂ c h e ʂ O p f e ʀ


(我想我搞懂了台灣的語言。 對於總統 我們說的話是: 今天你是總統了 要好好做喔.. 像個沒自信的人 把希望一股腦放對方身上; 以對方的好 讓自己有面子; 另一方面 看待對方是自己的東西。 聽不到 沒有自己的聲音 也不知道是否所託非人; 這一切都以膨漲自我渺小的自尊作祟。-聽 李安 發言,說: 馬還沒來看電影 是怕被罵,有感。20號是44屆美國總統宣誓就職)


想一個畫面: 人在唱片行 一片空白 成列的 CD 只是展示封面在你面前 你和他對話的唯一管道 就是封面。 這封面用盡方法 達至說服你買他回家的目的..。 想想另一個畫面: 人在唱片行(還 存 在 的 話) 不怕一片空白 成列的 CD展示在你面前 你看一張同時間上網 查閱也一首一首的開始在聽 一張張就這麼在你指間溜過。 CD還是用封面包著的 但封面圖案 已經存在你的硬碟裡; 他要說服你買他回家的意圖 與自己為什麼買他回家的目的 為的是..

這有一段對話: 一對逛起如稀有動物要受保護的唱片行的朋友, 沒理唱片, 聽的是 CD。 

A 說: 這些票卷的圖案 只是顏色的組合 並沒有意義。
B 說: 你說的票券 是在說封面嗎? 
A 回答: 是呀! 他就像名片 一個認養單位 在等我認購。 生在這世紀的音樂家真衰.. 我買張 CD, 和我直接把支票寄到他的戶頭以表心意, 意義並沒有不同.. 這我都聽過啦。


啊! 封 面。 從世界有他的第一天 就說不清楚他的意圖。 過去他是每一扇想像空間的窗戶 搭載逛唱片行的人 從 A開始進入白日夢狀態漫遊到 Z字頭; 今天 如果他還在唱片行出現 世界已經變了樣 他變得漫不經心 不願意應和美麗 不想提供具體線索 不寫團名 不給歌詞 模擬兩可 如: Young Magic; 只是顏色的傾倒 名字無味 如: Toy, 那個調調 ‘看’不出他們的音樂 是有趣的。

若微詞今日CD封面的不振, 那認識紐約的 Violens。 這樂團也流行有自己的標誌 他們的是V。 這團像活在時下資源太多的我們: 音樂聽不完 圖檔看不完 資料查不完 而不勞費心 東西通通存在硬碟 這硬碟還是朵雲隨自己走。 但這一切 是否可以有’美學’的解讀? 就算觸類還是不通也行..

從2010年開始的 Violens, 封面設計都走著一定格式, 維持’審美’的格調, 這觀感像時下的玩意, 但呈現質感的品管。 2012年的 True, 專輯名呼應過去 Spandau Ballet 的光輝歲月, 封面圖案以電腦合成 仍然像一張美麗的彩色照片。 在 2012年度的封面選單與專輯選單 我都很想把他們列名, 理由就是上面說的那些。 可惜都因不同原因未成。 不過 他們2010年首專的封面 是我的年度選。 這團是個整體的藝術’審美’ 影音玩的也是對於過去流行 在當今時下的新見; 不全然是那麼疏離或諷刺 帶有致意的意味。 他們的音樂 基調沒太多變化 影音卻每支都玩不一樣的概念。 當然 概念講到當代藝術來 即拉屎坐馬桶時 天馬行空的世界; 但 一切可否有另一番見解? 就算純屬懷舊發作.. 就算純粹臨摹作工, 過去經典太多是福也是詛咒。 可以想像 Violens也很熱衷混音- 現在 或過去的音樂。

來審視兩張封面設計 我們應當慶幸 今天 CD 封面的不振 還有他們的用心。 波特蘭組合 Chromatics, 一直以來設計 都要叫報警, 但 2012年的代表作 卻打造一張 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觀感 這是一張修得很美的圖, 戴上個性指戒的右手 撫摸的是我們無比喜愛的木吉他; 這張圖再打模糊一點 吉他換成插電式 就成了 My Bloody Valentine 那張 Loveless。 但, Chromatics 美麗的霓虹色, 與木吉他視覺焦點的用意, 和音樂是相輔相成 還是各說了話? 封面的截圖 沒有五官 顯然不說明。 多倫多男女二人組合 Memoryhouse 的封面, 則是讓人真正回到過去, 最美麗的八O 時候, 那年有 23 Envelope 在 4AD 的每張封面繪窗, 每張都是一片美麗的天空彩繪玻璃。 Memoryhouse 朦朧美與柔和色的質感, 相仿他們音樂夢幻流行的空間, 以下用唱片舉例: 唱片封面 背面 內頁的雙面 與膠片的貼標 全都設計到了! 在呼喚 4AD質感的相思牽引的繚繞字體, 為歌曲忠實付上歌詞。 其實, 若我這輩子買唱片買到現在, 也該醒了.. 那我最想夢醒在他身上 因為他的格調還在八O, 還老實壓單唱片.. 這張唱片的膠片 是做白色。

上面寫到的封面 都不在我 2012選單 但是記得他們在這年封套事記的美好 理由在上面。 上面兩位朋友的對話 接下去是:

A 說: 上個世紀 那些賺飽飽 日子過太好的藝人 就隨便吧。 而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排定 2012音樂的順位 我確定這一張很好聽很好聽 好喜歡 我要用這名單 一張張認購音樂做奉獻。 今天我就要買這張..
B 說: 咦.. 他們三個月後, 巡迴演唱到我們隔壁的城市, 我買了 400元最便宜的票要去看。
A 說: 那我也要去。 那CD不買了, 貼一些錢 拿去聽他們的演唱會好了
B 問: 我是不買這些東西的。 但你不想買CD, 好到時候讓那個帥帥的主唱 為你在上面簽名嗎?
A 笑著回答: 喜歡 並不一定要擁有。 但我會帶這支手機 到時候你要幫我拍和他的合照..

下篇將明列 2 0 1 2 年, S m i t h 朱 的封面選單 :)





星期日, 1月 13, 2013

⋉ 巴 洛 克 生 物 ⋊ βaɤҩquҿ Pҩp anɗ itʂ Cɤҿatuɤҿʂ 。Cicinnurus regius 國 王 天 堂 鳥





巴 洛 克 生 物 C r e a t u r e s o n B a r o q u e

( 巴 洛 克 這個詞 用在人類的音樂文明 特別指 1600-1750 時期的古典範疇。 這詞的原意 是: 斑點, 拿來形容鑲嵌寶石的花樣, 後來輾轉變為法文 baroque, 被十八世紀末的音樂學者 拿來貶喻前一時期 音樂的頻繁轉調, 充滿非協合音的特徵, 猶如藝術的瑕疵。 後來有音樂學者 甚至顧慮這詞原本的貶義 而堅持用’早期近代’音樂稱之。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可聽去 蒙 台 威 爾 地, 巴 哈, 與有名的 維 瓦 第 四季組曲。) 巴 洛 克 一詞, 在這篇特指搖滾音樂的 baroque pop, 近幾年以西雅圖民謠組合 Fleet Foxes 為代表。 台灣的代理 將團名翻為 狐狸鑑隊 其實很爛。 wiki就有資料, 這團名的意思 指的是狩獵時 狐狸行蹤的飄忽不定。


NME 和 Pitchfork 這英美兩家時下的音樂文字媒體 其實年終名次的不少席位 都專為自家人- 本國或區域性的樂團作準備; 而 NME又特別偏好搖滾的新名字, Pitchfork就總多留神黑人創作音樂現況。 2011年, Bon Iver 在年終得到的呼聲 就是個對比。 民謠風的他 在本土的 Pitchfork第一名, 在NME勉強擠進前50; 而電子的 Metronomy 高踞 NME第二, Pitchfork 理都不理 選一堆電子節奏樂 卻一直到50名都忘記這名字。 是不全然的意見相左, 但總喜歡在重要的地方較量對方。 2008年 這兩家傳媒的年終榜單 又是個趣味的對比。 Fleet Foxes 和 MGMT 都是美國組合, 玩民謠的前者 在 Pitchfork掛帥; 喜歡新鮮的 NME, 歡迎電子的 MGMT 跨海稱霸當年席次。

飄 忽 的 狐 狸Fleet Foxes 這層次來看 他玩出所謂 baroque pop 新的味道 為時下的創作民謠催生, 美國同時間還有 棕 熊 Grizzly Bear。 英國方面 產生 「墨 福 一 家 子」 Mumford & Sons, Noah and the Whale 諾 亞 與 鯨有張民謠風的 春天第一天 專輯; 加上女創作歌手 Laura Merling, 英倫兩地這幾年來 創作民謠約是這般梗概。 而所謂 baroque pop這詞 說遠可到六O年代的 The Beach Boys 那張 寵 物 之 音 經典。

接下來寫對 決: 英美兩地 既然都有自己的民謠新風貌 NME和 Pitchfork 在年終排行 各給予自己國家和對面國 如何讚同或兩極評價? 2009年, 是 Grizzly Bear, Mumford & Sons, Noah and the Whale 三者較量: GB 在 Pitchfork第6, 天! MS卻沒名; NME是也把第6名讓給GB, MS好聽到爆的首張專輯在第 16, NW第32。 2010大家忙演唱會。 2011年的戰場, 是 Fleet Foxes三年後的第二張專輯發片大事 V.S. 曲風搖擺不定的 Noah and the Whale, NME和 Pitchfork, 各使出看家本領, NME忘了合音不再婉轉的 FF, Pitchfork回敬忘記坐不住的 NW。 2012年, 是 Mumford & Sons的第二張發片 V.S. Grizzly Bear, 第四張專輯了; ‘12年明顯是 GB贏了這兩家傳媒, 而 MS的剛硬 卻同時被這兩家除名。 加寫 Laura Merling 她一向在英國有好成績

這些團名和生物 或有關 或無關的組合 還有分身。 Grizzly Bear是 吉他手/主唱 Daniel Rossen 2012年有自己的 EP。 Fleet Foxes 的鼓手 Joshua Tillman, 一直有自己作品, ‘12年以 Father John Misty 名稱出專輯。 他像善感的 Bon Iver 都是金牛 約書亞5月3 他的個人專輯 更貼近美國硬漢特色。 FF的 貝斯手 Christian Wargo 和 鍵盤手 Casey Wescott的組合是 Poor Moon, 取名自六O年代藍調搖滾團 Canned Heat 的歌, 這團目前還存在。 而 2012, 老人出江湖大事記: The Beach Boys 的相隔18年後, 全新作: 這是為何上帝創造廣播, 為 Brian Wilson 弟弟, 主音吉他手 Carl 罹癌過世14年; 自1963年 49年來首次包括其餘原始成員的第29張專輯, 為組團五十周年慶而作, 在這加上一筆。

影藝花邊新聞 有時會碰到側寫藝人婚後是否人氣驟降的口水。 「墨福一家子」 的 Marcus Mumford, 之前女朋友是Laura Merling, ‘12年娶了電影: 壞教育的 Carey Mulligan, 是否人氣下降呢? 但創作歌手婚後, 為何而唱? 又為誰唱? 不啻是個問題.. 馬可仕 和早結婚了的 Lloyd Cole, 都是在18天後生日; 而 ‘13年 洛伊會有新作。

..2012 的影音 很多打開來都在跳舞, 不知所云.. Father John Misty 這支不啻是代表作; Poor Moon的 則難看到要叫'救命'




星期日, 10月 11, 2009

Ladies & Gentlemen, Welcome New Mozart _ M22 series (Salzburger Festspiele 2006) _ an Essay on Music ε Art _ 新 莫 札 特 [ 藝 術 篇 ]

ɱLe nozze di Figaro, ossia la folle giornata, K. 492, 1786
The Marriage of Figaro or the Day of Madness, 費加洛的婚禮


.
要人類文明還有那麼一天, 音樂上,這些名字永遠會被人反覆提及: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21 Mar. 1685– 28 Jul. 1750)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 Dez. 1770- 26. Mär. 1827)
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31 Jan. 1797– 19 Nov. 1828)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7 May 1840– 6 Nov. 1893)
‧ ‧

但沒有一個名字,像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27 Januar 1756 in Salzburg- 5 Dezember 1791 in Wien) 一般
這麼被人樂意提起。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 384, 1782
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 後宮誘逃
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es, K. 35, 1767
Apollo et Hyacinthus, K. 38, 1767


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 K. 527, 1787
The Rake Punish'd, or Don Giovanni
Die Zauberflöte, K. 620, 1791
The Magic Flute, 魔笛



Mozart 這名字,
對人們代表了許多意涵:
他是人類音樂文明的珍貴資產,他是天賦異稟的音樂神童,
他的故事哀傷,他的音樂樂觀,
他的音樂不只為王公侯爵而作,他的音樂亦詼諧譏評、
亦天真童趣。
他的音樂不講深奧道理,他是老少咸宜的音樂家,
他的一生,是小夫妻恩愛卻舉債的寫照,
他是當今音樂消費時代美好的一面,
他是不該屬於這個世界的早逝天才‧‧

Mozart 是誰?
隱身在他寫的樂譜背後,留下所謂「他的音樂」,
一代接一代的被人反覆詮釋
想知道他是誰?
不會比知道台上唱他歌、演奏他音樂的人是誰,來得清楚。

上沒有一種藝術創作,比音樂仰賴科技,來得更讓人困惑:
在法國 Chauvet 山洞發現史前 (c. 32,000 BC) 彩繪塗鴉,我們稱為繪畫;
在死海附近發現史前 (ca. 250- 68 BC) 聖經手稿,我們稱為文學;
史前不是沒有音樂,但甚麼是史前音樂?

人類在九世紀以 紐姆樂譜「Neumes」開始記錄音樂以後,音樂才以符號,輾轉流傳。
說輾轉,因為這些作曲家寫的符號,無非要經過詮釋,才是聽到的樂音。
無形的音樂,在人類歷史上,直到十九世紀尾聲,首有錄音設備 之前
從來就無法以任何形式,以”聲音”的原貌留存下來。


Mozart 的音樂亦如是,
一代接一代的被人反覆詮釋;
哪一種詮釋,才是 Mozart 的音樂?
我們聽的,是莫扎特的音樂?還是演奏家的莫札特?
問任何人,不會比問 Mozart 本人清楚。

只要人類音樂文明還有那麼一天,注定聽不到永遠被人反覆提及的這些音樂家的
音樂原貌,而永遠地被人積極反覆詮釋:
沒有一位音樂家,
像 Mozart 這般,
這麼被人樂意重複上演。
.
2oo6 年,是 Mozart 冥誕 250 周年,音樂市場的盛況,比不上 1991 年熱鬧。
I99I 年, 是 Mozart 逝世 200 周年,音樂市場的盛況,並非這個日子在歷史的時刻中顯得特別,而是因為 C D
1991 年碰到人類史上,CD 首度的市場普及,
想像當時的盛況:
__長久以來,愛樂人的音樂收藏,剛可以擺脫 卡拉楊 Herbert von Karajan 所謂的「煤氣燈時代」。這些音樂製品,從二十世紀初,1909 年,首度有 柴可夫斯基 的錄音 (胡桃鉗 組曲Nutcracker Suite) 以來,一直以黑膠唱片的方式被留存。黑膠唱片不是不好,不好在於它難收藏─ 跳針、爆音,愛樂人要概括承受;洗唱片要像呵護嬰孩不分日夜不得懈怠。__
當愛樂人站在歷史的門檻,見證了音樂音質可以永恆璀璨如鑽石,起而效尤,投入一項全新的音樂產品戰局:CD,這一開始的市場盛況,會多麼振奮人心!

Mozart 逝世 200 周年,就剛好卡位在這時間點上。加上他是人們最樂意提及的作曲家,當時各家古典廠牌均趁勢炒熱市場戰況,Deutsche Grammophon 的展示架是一張 Mozart 的肖像,這幅肖像要由 25張 CDs 拼圖;Philips Classics 最為積極,大手筆推出 Mozart 全集!首度發在古典樂界的這位音樂家- Mozart 身上。意謂人類史上第一次,藉由音樂製品,可以全觀一位古典音樂作曲家作品的一生。Mozart 一生作品超過 600 部,包裝成 CDs ,全套共 180 張。

2006 年音樂市場的萎靡,理由不難想像。起於數位錄音產品過多的氾濫,終於數位音樂檔案資源分享的快捷。如同流行樂壇的歌手轉往表演場地開發,改以音樂現場的欣賞,給予音樂欣賞票價;2006 年, Mozart 冥誕 250 周年,有 薩爾茲堡音樂節 Salzburger Festspiele,上演 Mozart全部 22 齣歌劇。而且,這裡面的詮釋,是跨時代的‧‧

Mozart 身處 1756 到 1791 年, 十八世紀後半,是王公侯爵的時代。他的音樂若有取悅的對像,是為貴族而作。想像中,他歌劇音樂的原貌,該是穿上十八世紀豪華的服裝,在舞台上高歌,並表演著,如同我們對大多數歌劇藝術的既定印象一樣。

Salzburger Festspiele 2oo6 年全 22 齣 Mozart 歌劇,音樂是 莫扎特,畫面多不是 莫扎特。光看畫面,愛樂人很難聯想到 莫扎特。更何況,原本 莫扎特 在劇情的編排,可以完全因為訴求被修改,改為一齣當代悲喜劇;配合尖端光影科技,舞台佈置多以實驗的藝術樣貌呈現。

Idomeneo, re di Creta ossia Ilia e Idamante, K. 366, 1781
Idomeneo, King of Crete, or, Ilia and Idamante
Così fan tutte, ossia La scuola degli amanti, K. 588, 1789
Thus Do They All, or The School For Lovers. 女人皆如是

La clemenza di Tito, K. 621. 1791
The Clemency of Titus, 狄托王的仁慈
Lucio Silla, K. 135, 1772


.
M22 這 22 齣 Mozart 歌劇中:
.

_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的婚禮,是最受歡迎的一部。主要因為焦點在女高音- 蘇俄人,入籍奧地利 的 Anna Netrebko (18 Sep. 1971- ) 身上;指揮是 奧地利 的 Nikolaus Harnoncourt (6 Dec. 1929 Berlin- )
.
_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後宮誘逃,受爭議的一部。莫扎特原譜安排的土耳期宮殿,改為現代的家庭場景,主角關係亦重新洗牌,變成一隻魔鬼周旋在兩對夫妻之間,現代小家庭面對的婚姻危機,劇中火辣呈現。歌劇一開始的表演者以全裸出場。
.
_Apollo et Hyacinthus 阿波羅與海辛瑟斯,(說的即是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和他愛人的故事。海辛瑟斯 死後化身 風信子 Hyacinthus Tourn. ex L.),評價很高的一部。此為 莫扎特 12歲未滿,寫出的第二部歌劇。
.
_La clemenza di Tito 狄托王的仁慈,是包裝在 M22 系列全套的 DVDs 當中,不是錄製於 2006 Salzburger Festspiele 的 莫札特 歌劇。錄製於 2003 年,場景亦是現代化的設計。這唯一一部的廠牌為 TDK Classics
.
_Bastien und Bastienne K. 50, 1768,莫扎特 12歲時,寫出的第三部歌劇。全劇以木偶戲演出。
.
_Betulia Liberata K 118, 1771,是齣神劇。

.
把過去的歌劇藝術,舞台及劇情以現代化方式呈現,2006 年 Salzburger Festspiele 的 Mozart 製作並非首例。在 1976 年的 拜魯特音樂節 Bayreuth Festival 100 周年,場景就從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22 May 1813– 13 Feb. 1883) 刻畫的歐洲神話世界,變為工業革命的時代故事。當時的指揮,為法國當代作曲家:Pierre Boulez (26 Mar. 1925- )。
像 Mozart 這般,生平全套歌劇以嶄新的時代意義詮釋,綜觀古今,他還是第一位─ 沒有一位音樂家,
像 Mozart 這般,這麼被人樂意重複上演。
M22 除了說著這是ㄧ套 莫札特歌劇全,亦有寄望人類 22 世紀音樂藝術的旨趣。

.
Mozart 是誰?
不會比知道詮釋他音樂的人是誰來得清楚;
甚麼是 Mozart 的音樂?
‧‧我們在說的,是被詮釋過的音樂。



‧‧果我們面對音樂藝術,過去的音樂藝術,習於接受它是被詮釋的藝術
面對繪畫,面對文學,
是否會有不同?創作的人,全都沒隱於作品身後,
創作以自身之姿,決定自己日後生命的去處;
我們詮釋音樂、解釋繪畫、理解文學,這當中
一代接一代欣賞的人類,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夢境,

這 被 解 釋 過 的 真 正 夢 幻 ,
亦 人 類 夢 見 過 美 的 面 目 。


.
word∫ ε the Le nozze di ʄigaro photo ©2oo9 ʝero ʃmith.朱 , 朱 覲 紅